新疆与阿里60年:阿里经济发展四项指标全藏第一
| 招商动态 |2011-10-05
“阿里不搞建设,边防也难守”
谈到西藏阿里的经济建设,杨松颇有感慨:“毛主席曾经说要长期建藏。后来有很多人说,阿里那种地方,搞什么建设,包括中央有些部长也说,只要把边防守住就行了,搞什么建设。对此,我们不同意。这个地方一定要建设、要发展,否则再过一千年,还是这个面貌。一千年前的阿里经济,基本上和我们去的时候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。如果我们什么事情也不做,一千年以后,恐怕还是这个样子。阿里是一个完全封闭、生产力非常低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。这种状况,你想守边防,也是守不住的。因为守边防也是要与外界联系和交流的”。
说到经费问题,杨松永远都不会忘记:“当时我们是非常困难的。花一百块钱的事都要在县常委会上研究。没有钱,什么事情都做不了。当时阿里地区境内的交通,同样关系到阿里的生死存亡,但修路没钱。那个时候阿里归新疆管,我们就跑到新疆要钱,中央没给新疆这方面的专项资金,新疆也是捉襟见肘,我们又跑到拉萨化缘,可那时西藏也管不了。当时全国整体经济水平都不好,所以争取一点钱是非常困难的。所以,阿里要发展还得自己要奋发有为。当时,我们就寻找阿里的优势,经认真研究,认为阿里至少有三大优势:一是阿里羊绒,二是硼砂矿,三是旅游”。
多年保持四项指标全西藏第一
杨松自豪地称:经过努力,阿里连续多年保持着“四项指标全西藏第一:一是农牧民的人均收入,二是地方财政收入,三是外汇储备,四是经济增长速度”。
之前阿里的经济是一个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落后状态。在阿里海拔5000米以上的改则、措勤和革吉三县,不产一粒粮,主要是牧羊和进行盐粮交换。
据杨松介绍:“盐粮交换,主要是以东三县的湖盐换取海拔4000米以下普兰县的青稞。这种盐粮交换,由政府组织,每一年就是几万、十几万只绵羊,每只羊身上背20斤盐,长途跋涉几百到上千公里至普兰。一个个羊群在山间谷地,像一条蜿蜒的长龙,蔚为壮观。然而在艰苦的途中,尤其是在返回时,草料减少,羊群的体力消耗过大,其死亡率较高,一般在20%以上。后来虽有汽车运输,但因油料限制远不能满足需要,直到后来交通事业发展,此状况才彻底改变。
最早在西藏建地区级电视台
阿里当时极度缺电。为改变阿里那非常落后的局面,当时作为阿里地区计委的负责人,杨松首先要做的是有电视看。而看电视先要解决发电问题。“当时为解决阿里用电,我们想了很多办法。后来我们就利用太阳能发电。全中国第一个上十个千瓦的太阳能电站,是我们在革吉县搞起来的。后来就成了样板了,中国太阳能界都知道这事。”
“有了太阳能发电,寂寞问题就可解决了。可以在广袤的阿里高原上看电视、看书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了”。这位新疆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又有了用武之地。“而且一开始就是上彩色电视,我说不走黑白电视之路,要上就上最先进的。为解决通讯问题,那时候说是要给我们搞微波,我说微波不能搞,微波站在阿里高原搞根本不合适。另外一个是架明线的方案,是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的全国陆地边防会议上定的,但后来否定了,因为代价太大,而且维护起来非常困难。最后就一步走到卫星通讯,电视也是靠卫星接收信号转播的。由此,阿里成为西藏自治区地区一级最早建电视台的”。
由此,阿里人的文化生活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。